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最新动态

让水城不再“失落”——北京水文化遗产主题展开幕

      水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也铸就了城市的繁荣。它承载着城市的漕运、滋润着皇家的园林、维系着百姓的生活、丰富着文人的诗歌……水为北京城市的发展提供着水源、保障着补给,同时它也在“润物无声”的存在中塑造着城市的灵魂,培育着城市优雅的气质,水给城市带来了生命和活力。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北京的水环境虽然恶化转变,但曾经“水网纵横”的水乡景色却已积淀成一种城市的印记,如沧桑的古桥、秀美的湖泊、富有人文气息的河道等,这些水城的印记统称为水文化遗产。

  4月24日,“北京水文化遗产主题展”在我校大兴校区图书馆拉开了帷幕。水文化遗产也随着河渠故道、园林湖泊、桥闸设施、泉池古井、祠庙遗址等影像的展示,向众人诉说着属于北京的水的故事。它出自我校王崇臣教授水文化遗产团队的研究成果,本次展览不仅是团队研究成果的一次艺术化表达,更是对北京水文化历史的传颂。当历史的印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由的被这历史留下的痕迹深深的打动着。

       时光变迁 水城渐渐失落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这首诗歌生动描述了北京湖光山色、水陌纵横的水乡景色,而对于现在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诗歌描写的北京似乎是一个遥远的神话。

  翻开北京的历史,会发现北京曾经是一个河流遍布、清泉四溢的“江北水乡”。时至今日,在沧海桑田变迁之中,北京的水环境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由“水城”变成了“旱城”。近半个世纪以来,北京城区河流消失了一半、大多数的河流都存在着污染、区域内所有的泉池消失殆尽、许多桥闸也在城市化的变迁中遭受破坏。

  虽然北京城市的水环境已经转变,但是曾经水网纵横的“水乡”景色在今天却沉淀成一种城市的印记:沧桑的古桥、秀美的湖泊、富有人文气息的河道、散布于山麓之间的溪流山泉、文化底蕴深厚的祠庙碑刻。这些残存的水文化遗产承载着北京的水韵风情,见证着城市水环境的沧桑变迁,是这座城市的水韵之魂。

  历史使命 文化层层相传

  当前北京这些古老的水文化遗迹存在状况很不乐观,部分河道被硬化处理,部分桥闸水利遗迹遭受破坏。很多珍贵的文化遗迹不为人知,绝大多数的文化遗迹处于一种“有人保护,无人过问”一种状态。

  提到水文化遗迹的保存现状,水文化遗产团队成员周坤朋遗憾的说:“2015年,我们前往张家湾调研时,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漕运遗迹——花枝巷,二十多天后,我们再次前往此地调研时,遗迹已被夷为平地。”

  怀念于北京曾经的水乡风情、惋惜于北京凋零的水韵遗迹,期待于北京未来的水乡再现。为了探寻承载着北京水城风貌的水文化遗产,让公众透过水韵遗迹重温曾经水城的面貌,2015年,王崇臣教授成立了11人的水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发起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为了做好研究,王崇臣老师发动团队成员实地调研、走访,系统调查北京209多处水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历史信息,建立“北京水文化遗产数据库”。

  两年多来,团队成员,走遍北京18个区县,调研遗产209处,拍摄照片1.4万多幅,积累文字20万字。消失的北京“水城”在团队的努力下,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著作、通识教育等宣传渠道,逐渐“鲜活”起来,北京水文化遗产也从“专家眼中”,走进“大众视野”。山清水秀的水城面貌与当下水环境的恶劣现状,都在今昔照片的对比中,得到激烈的碰撞。环境危机意识、遗产保护意识......各种社会现状激发着公众对于社会责任、历史责任的思考......这些正是水文化遗产团队想做的,也正在做着的事情。

  坚毅笃行 过程异常艰辛

  调研的过程是艰辛的,这些不为人知的遗产,有些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轨迹,有些仅留存了残垣片瓦。为了得到确凿的数据和图像记录,团队必须亲临每一个登记在案的遗产点。研究经费有限,交通工具只能选择公交或地铁,甚至有些遗产点在郊区荒野中,这时就只能徒步跋涉。调研过程异常艰辛,但是为了拿到准确的数据,团队成员克服了种种困难,马路拦车,搭当地老乡顺风车,挨饿调研......调研中团队成员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

  “调研这么辛苦,你们有没有退却过?”

  “调研的确很辛苦,但每次想到这么辛苦再拿不到数据和照片,心里总有些不服气,有一种自己跟自己较劲的感觉”,周坤朋谈到。

  两年时间里,团队成员历经寒冬酷暑,饱尝风霜疾雨,经历了诸多的困境,顺利完成了调研工作。为了充分记录调研过程,团队成员除了采用拍摄、文字记载、走访等传统手段外,还运用了“视频录制”、“航拍”等现代化的手段,以充盈的方法记录了北京的水城印记。

  敢为人先 成效日益显著

  为让更多人了解水文化遗迹,团队建立了一种多层次的宣传体系,让这批“不为人知”的遗产,逐步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北京曾经的水乡特色。2015年10月,团队依托调研工作开展了第一场初中生水情水文化教育活动,其后陆续开设了《北京水情进小学》、《水之困》等多场主题活动;团队依托学校为本科生开设了《北京水文化》通识课,构建“小学、中学、大学”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校园教育体系;2016年6月,开通“北京水文化遗产公众号”;2016年12月出版《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书籍;2017年3月建立了“北京水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库网站”。团队对于北京水文化的保护宣传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北京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古老的河道湖泊、沧桑的桥闸设施、沉淀记忆的泉池古井、透着神秘气息的祠庙碑刻……,这些散落的水文化古迹对于今天的城市来说虽然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但却是北京发展的印记,见证着北京和水的往事,承载着“水城”的记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等。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李建平教授这样评价王崇臣教授水文化团队的工作:“研究成果(作品)很有价值,尤其是抓住“水”这一重要选题,考察了水与北京城市、景观、宜居等关系,提出了保护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很值得肯定。这项研究适用于对北京水文化的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同时适用于高校,对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认识水与生活、水与城市、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建议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并且不断有新的成果。”

  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永无止境,水文化遗产团队的老师和同学们永远在探寻“水城”的路上!

想了解更多“水文化遗产展览”信息,请点击以下主流媒体报导:

北京建筑大学官网:http://xww.bucea.edu.cn/tgx/102533.htm

北京新闻网:http://www.bjd.com.cn/zc/shq/201709/08/t20170908_11069646.html

千龙网:http://interview.qianlong.com/2017/0908/2014891.shtml

北京娱乐信报:http://paper.stardaily.com.cn/html/2017-09/08/content_177167.htm          

北京时间:http://item.btime.com/34rq6qim6hb861rar0803lcdqbs

搜狐新闻:http://www.sohu.com/a/190455156_391288

北京晨报:http://www.morningpost.com.cn/2017/0909/1657143.shtml